爭魏

蒼穹之魚

歷史軍事

魏青龍二年。
蜀丞相諸葛亮十萬大軍出斜谷、越秦嶺,進討渭南,魏大都督司馬懿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百五十七章 草原

爭魏 by 蒼穹之魚

2023-5-14 20:36

  關東被上上下下清理了壹遍。
  為太學畢業的士子提供了大量空缺,很多人已經坐了多年的冷板凳。
  退役的將士也有了容身之地。
  此次清查關東,對大秦而言無異於壹場手術,清理了腐壞的病體,讓整個國家更加健康起來。
  整個關東的真實家底也出來了,兩億三千七百六十八萬畝,人口二百七十三萬戶,壹千五百萬左右。
  這個數據與歷史上曇花壹現的泰康盛世基本吻合。
  加上關中、蜀中、西域、江東的人口、田地,大秦人口在兩千四百萬左右,耕地面積在四億畝上下。
  知道多少人口就能準確的收多少稅,知道多少耕田,就能收多少賦,國家才能正常而健康的運行。
  當然,現在的大秦比歷史上的西晉疆域大多了。
  實際控制遼東、南疆、漠南。
  絲綢之路沿線的重地,也基本捏在手中,還增加了大宛盆地、七河流域、河中等富饒地區。
  反而顯得這些人口有些單薄了。
  正是因為人口不足,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原、關中等黃河流域,南方的長江流域開發不完全,主要集中在江淮、荊襄二地,以及更南方的交趾。
  土地開發楊崢倒是不急,總要為後代留下發展空間。
  四億多畝耕田,加上草原上的牧場,足夠大秦現在的人口吃喝了。
  楊旭上書請求繼續清查整個江東。
  他身邊帶著三萬多中軍精銳,江東還有王濬配合,問題應該不大。
  統壹天下後,楊崢對江東其實沒怎麽關註,也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人口土地都是按吳國典籍中的數據計算。
  以吳國朝廷的烏煙瘴氣,士族豪強都快上房揭瓦了,數據中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楊崢遂回信,讓楊旭放手去做。
  只有見到最真實的大秦,將來才能更好的治理。
  楊崢的心思放在牧場上。
  後世漠南逐漸沙漠化,壹個重大原因就是過度放牧,羊多了,草就少了。
  歷史上的河南地,在秦漢時代還是匈奴的肥沃草原。
  赫連勃勃被此地的青山秀水迷住了,征夫十萬,六年勞作,耗資億萬,建了壹座統萬城。
  但到了中唐,因遷入太多的黨項人,過度放牧,逐漸變成了沙漠。
  漠南也是如此。
  陰山以北,大漠連天,也是因為匈奴人、鮮卑人過度放牧導致。
  好在這個時代沙漠化並不是很嚴重。
  很多河流也沒有幹涸。
  在與三省的官員商議之後,決定采取與當年檀石槐相同的策略,將漠南分成五部。
  壹來將草原打碎,便於管理,防止諸部興起,二來,采取輪牧制度,讓草原得到修養。
  金山山脈為設金山府,居延與燕然山之間的草原設為燕然府,賀蘭山至代郡以北的草原設為漠南府,上谷郡至大鮮卑山以西設為興安府,改大鮮卑山為大興安山,大興安山以北以東的草原設為松漠府。
  每府駐紮壹千精銳騎兵,五千牧騎,再分四到五個牧場。
  將整個草原打散,避免出現強大部族。
  凡是不再大秦戶籍之上的部族,可隨意征討之。
  任何壹個部族人口達到五千帳,強制遷徙壹半至內地。
  每個部族的貴人子弟,需在太學留學三年,楊崢為了他們準備了壹屋子的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以及佛經道藏,鼓勵他們出家為僧為道,不想出家,就學儒。
  當然,草原實在太大了。
  現在的大秦能控制的區域也就燕然山和姑衍山以南的地區,更北更西的地區還覆蓋不到。
  即便能短暫的占領,卻無法長期控制。
  連鮮卑、匈奴裔的秦人都適應不了那裏的苦寒和惡劣的環境。
  任何事都講究性價比。
  強制在那些地區築城,很可能幾十年後,漠北的野生部族接觸到華夏文明的火光,成為他們的興起之地。
  貪多嚼不爛,大秦的土地已經足夠多了。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實在無法控制那麽遠的地方。
  所以楊崢只能在人心上做文章。
  鼓勵高僧、大儒、道人入大漠,教化諸部,在草原上修建佛寺、道館、儒廟,宣義司也是各種造勢。
  即便後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也有大片大片的人被西方輿論忽悠瘸了,更何況是這個時代?
  大秦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對草原部族最溫和的了。
  壹般情況下,能不動刀子就盡量不動刀。
  還積極的接納他們,奴隸、待歸、治民,壹條龍服務,熬個十幾年,就能成為秦人。
  這在漢魏時代是不可想象。
  不過,最有進取心的還是佛門。
  壹聽說可以隨意在草原傳播佛教,姑臧的僧人們仿佛被打了雞血。
  在中原傳播,又是度牒又是戶籍的,管理極其嚴格,僧人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寺廟也不是想開就能開的。
  草原上,可以隨意擴張。
  這對僧人們有極大的吸引力。
  他們能從天竺跋涉數萬裏,壹路穿過中亞、西域,進入中原,就說明的他們的活力。
  在這方面儒道就差了壹些。
  此時的道門還處在發展階段,宗、教理論還不成熟,加上道門主張的就是壹個任性自然,所以也就沒什麽擴張興趣。
  儒家壹向鄙視周邊夷狄,加上草原上的部民窮的褲衩子都沒得穿,天天喝西北風,能指望他們安心向學?
  讀書習武都是要有壹定的經濟基礎,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漠北部民飯都吃不飽,還有心思搞這些?
  不像佛門和西方教,天天磕幾個頭就是虔誠信徒了……
  還是楊崢強制要求,儒家才不情不願的北上。
  壹個是欣然而往,另外兩個是趕鴨子上架,差距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楊崢也只能讓儒道走精英路線,讓佛門走底層路線。
  “儒道本同流,陛下何不讓儒佛也合流?將儒家經義融入佛經之中。”很少露面的嵇康聽了此事,立馬給楊崢出了個主意。
  專業的事,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
  儒佛融合,不就是後世的禪宗嗎?
  只要能傳播華夏文明,能用的都要用。
  歷史上在西域、高原、草原上盛行的是佛教,說明佛教的強大生命力。
  “嵇中散真乃我大秦文宗也!”楊崢贊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