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章 長安之亂

嗜血的皇冠 by 曹三公子

2018-10-1 15:16

  【No.1 關中主帥】
  按照劉秀的戰區規劃,凡函谷關以西,包括司隸、並州、朔方、涼州、益州在內,都被劃歸關中戰區,幾乎可以說占據了帝國的半壁江山。而關中戰區的作戰對手,包括赤眉軍、更始殘部、漢中王劉嘉、天水隗囂、郡縣割據勢力等,個個都不是什麽省油的燈。
  因此,對關中戰區的主帥而言,雖然位高權重,但同時壓力也大,擔子也沈。劉秀將如此重任交給鄧禹,正體現出他對鄧禹的絕對信任。
  而劉秀的這份信任,又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壹是對鄧禹忠誠的信任,壹是對鄧禹才能的信任。鄧禹和劉秀有三同之誼——南陽同鄉,太學同窗,河北同床。兩人感情之深,早已超越普通的君臣關系,其忠誠不容懷疑。至於才能,鄧禹自幼便有神童之譽,十三歲即入太學,名動天下,如果對劉秀所有的部下測壹次智商,鄧禹絕對高居榜首無疑。
  劉秀登基稱帝之後,第壹時間便派使者持節,前往汾陰,拜鄧禹為大司徒,賜詔曰:
  〖制詔前將軍禹: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裏。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親。’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著。今遣奉車都尉授印綬,拜大司徒,封為酂侯,食邑萬戶。敬之哉!〗
  自詔書之行文,不難看出劉秀對鄧禹的壹片愛護之心。劉秀以自己比孔子,而將鄧禹比作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更是親熱得近乎肉麻。用今天的話來說,這份詔書可謂相當之腐。
  劉秀封鄧禹為大司徒(即丞相),位列三公,極盡恩寵之能事,而封鄧禹為酂侯,更是大有講究。西漢開國第壹功臣蕭何,其爵位便是酂侯,由此可見,鄧禹人還沒有進入關中戰區,劉秀便已經將東漢開國第壹功臣的位子提前預留給了鄧禹。
  這壹年,鄧禹年僅二十四歲,即將用兵關中,征服帝國之半壁。前有韓信,未及而立便蕩平齊魯,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後有周瑜,年二十四而經略中原,力抗強魏。江山如畫,多少年少英傑!今吾年齒虛長諸君,百無壹用,唯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可為悵然。
  劉秀知遇如此,期望如此,鄧禹敢不盡死!受封次日,鄧禹便率師渡過黃河,先入夏陽,正式涉足關中。自夏陽壹路西行,再至衙縣。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引兵十萬來戰,鄧禹大破走之。
  壹戰之後,鄧禹忽然發現他已經無仗可打。此時赤眉軍與劉玄交戰正酣,雙方皆無暇旁顧,自然把鄧禹晾在了壹邊。
  本年八月,赤眉軍攻破長安,殘破三輔。百姓倉皇而逃,不知所歸,聽聞鄧禹兵強馬壯,軍紀謹嚴,於是望風相攜,前來投奔。
  前來投奔的百姓,每日多達千數。鄧禹皆賜以酒食,善加安撫。鄧禹有著高超的語言天賦,在太學四年,學會壹口地道的長安官話,言談之間,更是讓百姓們有歸家之感,備覺心安。
  當初劉秀在洛陽任司隸校尉,關中的士紳長老們前往洛陽,恭請劉玄遷都長安,遍觀更始諸將,唯獨劉秀部屬衣冠堂正,軍容齊整,有大漢之威儀。從那時候起,劉秀就已經在關中留下了良好口碑。如今,關中的士紳長老們又親眼見過了劉秀的大司徒鄧禹,越發感激涕零,真心以為王師來降,關中有望。
  這些士紳長老,都是當時的意見領袖,經過他們的有力鼓吹,鄧禹的聲望很快傳遍關中,慕名而來的百姓越來越多,父老童稚,重發戴白,滿其車下,莫不感悅。
  本年十月,投奔者已號稱百萬之數。百姓皆勸鄧禹,王師既興,理應盡快光復舊都,不可坐視長安陷於赤眉軍之手。鄧禹麾下諸將也都勸鄧禹速攻長安。
  眾議囂囂,鄧禹卻執意不從,道:“如今我兵眾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後無轉饋之資。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不可當也。夫盜賊群居,無終日之計,財谷雖多,變故萬端,非能堅守長安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廣人稀,饒谷多畜,我且休兵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其弊,然後可圖也。”
  於是舍長安而不顧,引軍北至栒邑,所到之處,郡縣皆開門歸降。
  劉秀見鄧禹對長安棄而不攻,下詔催促道:“司徒,堯也;亡賊,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在劉秀的部下當中,也只有鄧禹敢於抗詔不從。鄧禹打定主意,要坐等赤眉軍自敗,因此並不理會劉秀的詔書,妳叫我往南,我偏往北,分遣將軍攻上郡諸縣,又命積弩將軍馮愔、車騎將軍宗歆守栒邑,自己則征兵引谷,歸至大要。
  鄧禹不攻長安,就是竭力想避免和赤眉軍正面決戰,等著赤眉軍自己內訌。然而不承想,赤眉軍這邊尚未內訌,鄧禹這邊卻先內訌了起來。
  鄧禹留守栒邑的馮愔、宗歆二將,彼此不服,爭權相攻。馮愔壹怒之下,殺了宗歆,又怕鄧禹報復,壹不做,二不休,索性率部反攻鄧禹,為鄧禹所敗。
  馮愔率眾西奔天水,闖入隗囂的地盤,隗囂逆擊,破之於高平,盡獲其輜重。馮愔率殘部輾轉於關中、涼州之間。鄧禹承制遣使持節,拜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得專制涼州、朔方事。
  馮愔是馮異的親弟弟,究竟該如何處置,鄧禹也頗感棘手,不敢自專,遣使至洛陽,向劉秀當面請示。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親信誰?”使者答道:“護軍黃防。”
  劉秀笑道:“不必加兵,黃防必縛馮愔來降。馮愔、黃防二人窮途末路,若以兵擊之,必並力迎敵,急不可下;按兵不動,則二人必不能久和,勢必相圖,其勢然也。”遣尚書宗廣持節,前往關中受降。
  使者將信將疑,回報鄧禹。壹個多月之後,黃防果然捆綁馮愔來降,引咎謝罪,盡如劉秀所言。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為赤眉軍所迫,也先後來降鄧禹。尚書宗廣攜諸降將東歸洛陽,至河東安邑,王匡、胡殷等意圖逃亡,宗廣悉數斬之。馮愔至洛陽,劉秀以其兄馮異之故,赦而不誅,貶為庶民。
  鄧禹自從進入關中,外戰不曾擊敗赤眉軍,內訌又導致元氣大傷,威望頗為受損。鄧禹上書請罪,劉秀力挺,再賜詔書,重申對鄧禹的無限信任。
  【No.2 人間鬧劇】
  人類之所以發明鐘表,就在乎渴望捕獲時間,從而能更有計劃地使用時間,而此舉建立在這樣壹個基礎之上,那就是——人們理所當然地相信自己還有明天。
  然而赤眉軍卻是這樣壹支隊伍:他們根本就不相信也不在乎是否還有明天,從他們成軍之日起,基本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沒有任何長遠的打算,也根本不考慮明天該怎麽辦。
  同為農民起義軍,赤眉軍和綠林軍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綠林軍裏面,混入了許多小地主和地方豪傑,相對而言,目光較為長遠,懂得要為未來打算。綠林軍在占領長安之後,多少還進行了壹點政治建設。反觀赤眉軍,其階級成分則純粹得多,幾乎全是由清壹色的淳樸農民構成,上到皇帝劉盆子,下到百官公卿,識字的竟只有丞相徐宣壹人。
  赤眉軍在占領長安之後,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淳樸本色。而這種淳樸就表現在,他們依然把自己定位成流浪漢,定位成弱勢群體,必須繼續靠暴力和抗爭才能在這世間活下去。他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已經是長安乃至整個關中地區的主人。
  赤眉軍自成軍以來,前後流浪了六年,從東到西,行程穿越了大半個中國,他們早已習慣了流浪,習慣了沒有家鄉、沒有希望。
  這是壹個已經喪失了敬畏之心的集體。他們漠視著自己的生命,很自然地,也便漠視著別人的生命。他們不再敬畏任何生者,也不再敬畏任何逝者。所有的規則、所有的秩序,在他們眼中都已經不值壹提。
  他們曾經是苦難的受害者,如今他們成為苦難的制造者。
  他們曾經是受虐者,如今他們是施虐者。
  暴力是他們僅存的信仰。而唯壹能夠讓他們臣服的,只有更大的暴力。
  明白了這樣的心理動機,我們也便不難理解,赤眉軍在長安所演出的壹幕幕人間鬧劇。
  公元二十五年臘日,即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後世改期為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臘祭百神,是傳統的盛大節日。長安長樂宮內,皇帝劉盆子和赤眉軍各大首領設樂大會,共慶佳節。
  時光如果倒退回十年,乃至倒退回更久之前,這裏將是另外壹派節日景象:皇帝高高在上,百官列坐其下,氣氛肅穆而森嚴,樂師奏響莊重的雅樂,博士宣讀華麗的文章。皇帝向群臣賜酒,群臣在中黃門的號令之下,壹飲,二飲,三飲;皇帝再賞賜群臣,玉帛金錢不等,群臣則匍匐謝恩,高呼吾皇聖明。壹切細節,無不表現出神聖的儀式感,宣告著廟堂的尊榮和帝國的強盛。
  然而今天的長樂宮內,卻並無絲毫恢弘的廟堂之氣,反倒更像是草莽喧囂的江湖。赤眉軍眾首領散亂坐於殿下,衣冠不整,呼五吆六。十五歲的皇帝劉盆子坐於正殿,畏懼地望著眼前這些跋扈的臣民,有如傀儡木雞,沒半點脾氣。
  在壹片吵鬧之中,有壹位投降過來的秀才獻媚心切,長身而起,從袖中掏出簡書,念出早已寫好的祝文,向劉盆子大聲道賀。赤眉軍眾首領見此風雅之事,不免大為艷羨,將秀才團團圍住,都要秀才在他書中添上自己的名字。
  秀才誰也不敢得罪,趕緊提筆,賠笑問道:“敢問各位大首領,排名誰先誰後?”
  事後看來,這秀才多少有點蔫兒壞,丫純粹是故意的。中國有著號稱世界上最為成熟發達的官場,這點規矩怎會沒有!排名先後,自然是按照官爵大小來排,公平,公正而且公開。
  然而,赤眉軍首領們哪裏懂得這些,他們只知道名字排得越靠前,自己就越有面子,於是彼此擠作壹團,口中辱罵,手上推搡,都要為自己的名字在秀才的書上爭壹個靠前的位置。
  大殿之內,局面瞬間混亂不堪。大司農楊音大吼道:“嚴肅點,這上朝呢。”然而,眾首領爭得興起,誰肯聽他!
  楊音大怒,仗劍就往殿上闖。劉盆子大驚,以為楊音要來取他人頭,嚇得蜷縮在床,渾身顫抖。楊音根本不理劉盆子,占據高處,俯視殿下,按劍罵道:“諸公都已壹大把年紀,竟還如此不成體統,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楊音出頭挑事,其余首領豈肯幹休,馬上還嘴,和楊音隔空對罵。在殿外乃至宮外站崗的赤眉軍兵士,聽到殿內大亂,有如鯊魚聞到血腥,大感興奮,各提兵器,壹窩蜂便往殿內闖,搶掠酒肉,互相殺傷。
  擁入的兵士越來越多,大殿之內,形勢越發失控,人人都紅著眼,陷入無政府狀態的癲狂之中,妳砍我壹刀,我捅妳壹劍,殺得其樂融融,不亦快哉!
  衛尉諸葛穉聽聞殿內嘩變,急忙率衛隊前來鎮壓,當場格殺百余人,血流盈階,斷肢遍地,這才穩住局面,首領們各自散去。
  親眼目睹了這壹場血腥的殺戮之後,劉盆子脆弱的心理徹底崩潰,日夜啼泣,再也不肯上朝。劉盆子的大哥劉恭見赤眉軍荒亂至此,心知赤眉軍不久必將敗亡,暗勸劉盆子盡快辭職,歸還皇帝璽綬,並準備了壹套退位說辭,命劉盆子背得滾瓜爛熟。
  轉眼冬盡,時間進入公元二十六年。在劉盆子這邊,是為建世二年;在劉秀這邊,則為建武二年。
  這壹年的大年初壹,無奇不奇,突然有日食發生。
  古人不明白日食的原理,每每將日食附會為上天發怒,將降人間以大不祥,於是人心惶惶,唯恐遭殃。劉恭正好借日食說事,召集赤眉軍眾首領,替劉盆子辭職道:“諸君共立盆子為帝,德誠深厚。盆子為帝,且將壹年,肴亂日甚,誠不足以相成。恐死而無所益,願得退為庶人,更求賢知,唯諸君省察。”
  樊崇等人雖然膽大,但面對日食這樣的異常天相,也難免驚懼不安,以為真是因為自己得罪了上天。聽說劉恭要代劉盆子辭職,皆真心挽留道:“此皆崇等罪也。皇帝還請為皇帝!”
  劉恭固請,堅持要讓劉盆子退位。樊崇大怒道:“皇帝都沒開口,哪裏輪得到妳來說話!”說完便要拔刀來殺劉恭。劉恭見勢不妙,倉皇逃去。
  劉恭這壹逃,劉盆子馬上失了主心骨,好在劉恭教給他的那套臺詞已經背熟,於是解去璽綬,朝樊崇等人連連叩頭,道:“今設天子,而諸公為賊如故。吏人貢獻,輒見剽劫,流聞四方,莫不怨恨,不復信向。此皆立非其人所致,願乞骸骨,避賢聖。必欲殺盆子以塞責者,無所離死。誠冀諸君肯哀憐之耳!”說完,伏地慟哭流涕。
  皇帝反過來向臣子們叩頭,這事即使放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也堪稱稀奇罕有。樊崇等人經劉盆子這壹跪壹哭,無不動容,鋼鐵般的心腸也忽然柔軟起來,盡皆避席,不敢承受劉盆子之跪,頓首道:“臣等無狀,有負陛下。自今而後,不敢再放縱。”
  樊崇等人辭出殿外,果然收斂了許多,各自約束士兵,閉營而守,再不外出騷擾掠奪。壹時之間,長安秩序肅然,依稀又回到了往日的太平安定。
  那些從長安出逃的百姓們,聽到消息之後,天真地以為赤眉軍真的改性從良,於是攜帶家眷財物,成群結隊地重返長安,各操舊業。不幾日,長安便再度繁華起來,人丁興旺,商賈雲集,重現舊日盛況。
  看見長安重新恢復元氣,赤眉軍貪念又起,其自律僅僅維持了二十來天,便又現出原形,兵卒如餓虎出籠,大掠長安,恣行殺掠,搶錢搶糧搶女人。可憐的百姓們,剛過了幾天安生日子,便不得不再次背井離鄉,四散逃亡。
  此壹番搶劫,赤眉軍固然收獲頗豐,撈了個痛快,但後果卻相當致命,直接導致其最後的滅亡——赤眉軍僅存的壹點信用,至此徹底破產。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有任何人對赤眉軍心存幻想。赤眉軍所到之處,遇到的再無合作,只有反抗。
  要說,赤眉軍這事幹得確實不地道。同為搶劫,這次的性質尤為卑鄙。在老百姓的理解,赤眉軍根本就是引蛇出洞,下套讓人鉆。以前是明搶,老百姓也認了,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逃就是了。可妳們赤眉軍倒好,眼看沒東西可搶了,於是又改扮君子,假裝痛改前非,說再也不搶了,歡迎大家回長安,好好過太平日子。結果呢,把大家忽悠回長安之後,又接著開搶,而且照例搶得精光。
  隨著百姓的紛紛逃亡,長安迅即淪為壹座空城,大白天也見不到壹個人影。赤眉軍搶無可搶,加以糧食漸漸耗盡,到了正月月末,赤眉軍不得不放棄長安,收載珍寶,眾號百萬,繼續朝西流浪,向安定郡、北地郡進軍。
  赤眉軍臨行泄憤,大縱火,焚長安。可憐這座地球上最為宏偉壯麗的都城,嗚呼西漢、新朝二百余年之經營,就此付諸壹炬,化為青煙幾許,火光若幹。
  【No.3 最後的瘋狂】
  公元二十六年正月,赤眉軍前腳離開長安,鄧禹後腳跟進,不費壹兵壹卒,順利收復長安。然而此時的長安,已是斷垣殘壁,滿目瘡痍,鄧禹見城中已不可留居,只得駐軍於城外昆明池。
  長安收復,舊都光復,鄧禹的聲望隨之也到達了壹生的巔峰。然而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鄧禹巔峰之後,便開始黴運連連,只剩下坡路可走。
  要說鄧禹倒黴的源頭,還得先從漢中王劉嘉說起。
  漢中原是本土豪傑延岑的地盤,劉嘉被劉玄封為漢中王之後,就國漢中,收降延岑,以南鄭為都城,眾達數十萬。公元二十六年二月,延岑率眾而叛,反攻劉嘉,圍南鄭,劉嘉敗走。
  延岑乘勝進兵武都,意欲壹舉平定漢中。盤踞於武都的,乃是更始皇帝劉玄的壹支殘余武裝——柱功侯李寶。李寶大敗延岑,延岑敗走,引兵北入散關,進入關中,屯兵陳倉。
  劉嘉敗逃之後,收拾散卒,湊得數萬人,又與李寶合兵,以李寶為相。劉嘉置漢中安危於不顧,壹心要尋延岑復仇,盡起兵眾,追擊延岑,壹路追入關中,至陳倉,大敗延岑。
  劉嘉和延岑皆入關中,漢中空虛無主,蜀帝公孫述趁機遣大將侯丹攻克南鄭,吞並漢中全境。
  劉嘉見漢中根據地失守,火速回軍,與侯丹大戰,大敗。劉嘉既失漢中,無奈之下,只得重返關中。
  至此,戰亂頻仍的關中,又擠進來了兩支強大的流浪武裝——劉嘉、延岑。
  延岑自從被劉嘉擊敗之後,率眾向東轉移,屯於藍田,離長安僅有百裏。鄧禹大喜,以為是送上門來的軟柿子,不捏白不捏,遣大軍前往藍田,大戰延岑。
  然而,鄧禹遠遠低估了延岑的戰鬥力。兩軍交戰,鄧禹大敗,退保長安。延岑並不窮追猛打,而是進兵杜陵,休養士卒不提。
  鄧禹的噩夢這才剛剛開始。接著又有赤眉軍的卷土重來。
  赤眉軍離開長安之後,壹路橫行,望風披靡。然而,壹旦西入天水,便遭遇到割據西北的軍閥隗囂。隗囂經營西北已久,兵強馬壯,正愁沒仗打,面對號稱百戰百勝的赤眉軍,絲毫不懼,親率大軍迎擊。赤眉軍大敗,落荒而逃。隗囂不依不饒,壹路狂追,連戰連勝,壹直追至烏氏、涇陽,這才收兵而返。
  和隗囂壹戰,乃是赤眉軍在關中的首次敗仗,又連遭隗囂追殺,心態已成驚弓之鳥。即使隗囂已經收兵,赤眉軍依然恐慌不止,繼續狂逃。逃至陽城,天降大雪,深坑巨谷,皆為大雪填滿。赤眉軍士卒平時只知道搶金銀珠寶,卻忘了多搶些衣服,近半數士卒活活凍死,然而也顧不上掩埋,棄屍原地,余眾繼續往長安玩命地奔逃。
  長安之西及之北,乃西漢歷代皇帝陵寢,計有漢高祖劉邦與呂後合葬之長陵、漢惠帝之安陵、漢景帝之陽陵、漢武帝之茂陵、漢昭帝之平陵,等等。
  赤眉軍回軍長安,途經以上陵寢,剛剛死裏逃生,馬上貪念再起,開始大肆挖掘皇陵,盜取寶貨。
  鄧禹自從被延岑擊敗之後,士卒厭戰,加以糧食匱乏,士氣越發低落。鄧禹在長安休兵養卒,再也不敢主動發起進攻,只想守住長安即可。然而,赤眉軍挖掘西漢皇陵,鄧禹卻又不得不救。皇陵中埋葬的都是劉秀的祖宗,鄧禹如果坐視赤眉軍挖開這些皇陵,日後根本無法向劉秀交代,不得已,鄧禹只得率領疲憊不堪的士卒,硬著頭皮向赤眉軍開戰。
  赤眉軍雖然已是元氣大傷,無奈鄧禹同樣也是士卒饑疲,軍糧斷絕,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壹小把棗菜。兩軍交戰,鄧禹再度大敗,長安已是空城,逃回長安已無意義,鄧禹無奈率敗軍向西退入雲陽,休養兵馬,尋找食物。
  鄧禹壹去,赤眉軍發掘皇陵再無阻撓,想咋挖就咋挖。
  西漢盛行厚葬,皇帝陵寢的財寶之多,更是駭人聽聞。以漢武帝的茂陵為例,漢武帝每年抽出天下貢賦的三分之壹用來修陵,前後修建時間長達五十三年,其奢侈富麗可想而知,等漢武帝正式下葬時,高十四丈、方壹百四十丈的巨大陵寢,早已填滿奇珍異寶,無復容物。
  赤眉軍挖陵盜寶,已是大罪惡,隨後更有壹獸行,尤其令人發指。
  按照西漢葬儀,凡帝王皇後下葬,皆身著金縷玉衣。按照古人的迷信觀念,認為金縷玉衣有壹種神奇的法力,可保肉體長存不朽。赤眉軍挖開諸陵之後,竟親眼見證了這種神奇,但凡裹有金縷玉衣的屍體,無不栩栩如生,除了眼睛閉著之外,幾乎就是活人。
  皇帝們是男人,派不上用場,點壹把火,燒成灰拉倒。至於隨葬的皇後貴妃,包括著名的呂後在內,則依然殘存著生前的美麗,撩撥得赤眉軍兵士們大發獸欲,輪番上前奸屍,淩辱發泄。
  這些墳墓中的皇帝皇後和貴妃們,生前何等尊貴,淩駕於眾生之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死後卻淪落到如此下場,任人擺布蹂躪,男的被挫骨揚灰,女的供奸淫泄欲。讀史至此,可為長嘆。
  吾族禮儀之邦,素以孝道標榜,慎終追遠,崇敬祖宗,所謂事死如事生是也。但問題也就出在這孝道上,所有的孝,只是針對自家祖宗而言。自家的祖宗,當然得神位高供,四時祭拜,至於別人的祖宗嘛,那跟咱就沒任何關系了,想挖就挖,想燒就燒。
  嗚呼赤眉軍,與其說他們喪心病狂,不如說他們再無敬畏之心。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不在意,又怎能奢望他們對生者保持起碼的憐憫,對逝者保持起碼的尊敬?
  【No.4 臨陣換帥】
  公元二十六年九月,赤眉軍挖完諸陵,重返長安。而隨著赤眉軍的重返,長安周邊的局勢越發錯綜復雜,各陣營之間,立即又展開了壹通眼花繚亂的混戰!
  延岑屯兵杜陵,並沒招誰惹誰,然而赤眉軍就是看他不順眼,遣大將逄安領大軍十余萬人前往攻打。
  劉嘉屯兵谷口,同樣也乖得很,赤眉軍卻同樣看他不順眼,遣廖湛領兵十八萬,前往討剿。
  赤眉軍精兵盡出,長安城中只剩下皇帝劉盆子和少量羸兵弱卒留守。鄧禹大喜,撿漏兒的時機到了,不僅可以趁機收復長安,更能壹舉俘獲劉盆子,於是發兵來攻長安。謝祿率師回救,與鄧禹夜戰於長安城中。鄧禹偷雞未遂,再度敗走。
  更讓鄧禹羞愧難當的是,赤眉軍同時三線作戰,只有在他身上嘗到了勝利的快感,而在其余兩條戰線,赤眉軍則被延岑和劉嘉揍得極為淒慘。
  逄安攻延岑,先勝後敗,死者十余萬,逄安率數千殘眾逃歸長安。
  廖湛討劉嘉,劉嘉大發神威,陣前親手斬殺廖湛,余眾潰散。
  赤眉軍連遭慘敗,再也不敢招惹軍閥,只得重操舊業,魚肉孤苦百姓,繼續以搶掠為生。然而,托他們自己的福,三輔早已被他們糟蹋得千瘡百孔,白骨蔽野,城郭皆空,幸存者則聚為營保,堅守不下。赤眉軍連日搜刮,壹無所獲,只得開始謀劃東歸。
  劉嘉大勝廖湛,但自己也損失慘重,軍中糧荒又日緊壹日,仿徨在關中大地,不知該何去何從。劉秀聽聞,遣使命鄧禹招降劉嘉。
  鄧禹修書勸降劉嘉。劉嘉接書,聚眾商議。李寶力主擁兵自守,且觀成敗。來歙怒斥李寶道:“文叔羽翼已成,必得天下,何觀望之有!”
  來歙,既是劉秀的表哥,也是劉嘉的大舅佬。劉嘉為漢中王,來歙隨行至漢中,常在劉嘉左右,最見信用。
  劉嘉聞來歙之言,嘆道:“漢中已失,退無歸處。今客居關中,士卒疲憊,終非長久之計。文叔與我,親如骨肉。骨肉相殘,我心何忍!不如降。”
  劉嘉率眾入雲陽,歸降鄧禹。李寶雖隨劉嘉而降,自恃手握雄兵,心猶不甘,倨慢無禮,渾不將鄧禹放在眼裏。鄧禹近來諸事不順,心中正煩躁不堪,見李寶狂妄囂張,大怒,收而斬之。
  李寶之弟李艮見長兄被殺,豈肯甘休,收李寶之軍,趁夜突襲鄧禹。鄧禹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戰至天明,這才勉強擊退李艮,清點部眾,死傷逾萬,大將耿也不幸陣亡。耿,耿純之弟也。
  此戰過後,鄧禹的威望壹落千丈。鄧禹剛到關中之時,關中百姓無不將他視為救星,都指望著他可以保土安民,還關中以太平。結果,鄧禹先後被延岑、赤眉軍暴揍,幾無還手之力,內部又接連內訌,軍紀已無從談起。關中百姓從此對鄧禹徹底死了心,靠鄧禹不如靠自己,各郡縣大姓於是皆各擁兵眾,以武力自保,誰的號令也不聽從。
  必須承認,關中局勢已經被鄧禹完全搞砸。就連壹貫力挺鄧禹的劉秀,至此也終於對鄧禹失去了耐心,詔令鄧禹盡快回洛陽復命,同時任命馮異為關中主帥,拜征西大將軍,接替鄧禹。
  在劉秀的嫡系之中,馮異的地位僅次於鄧禹,鄧禹失職,馮異頂上,可謂是眾望所歸。劉秀親送馮異至河南,賜以天子乘輿及七尺玉具劍,面授方略道:“三輔先遭王莽、更始之亂,後又罹赤眉軍、延岑之酷,百姓塗炭,無所依訴。今之征伐,不必強求略地屠城,重在平定安集。諸將非不健鬥,然好擄掠。卿本能禦吏士,念自修敕,無為郡縣所苦。”馮異頓首受命,引兵進發關中。
  【No.5 傷仲永】
  鄧禹入關中,是從黃河北岸過汾陰而入,然後避開長安,在長安以北壹路掃蕩。馮異入關中,則是從洛陽出發,過函谷關,壹路直逼長安,正堵在赤眉軍向東方逃竄的必經之路上。
  馮異先抵弘農郡,所至皆布威信,弘農群盜稱將軍者十余輩,皆率眾來降。馮異進至華陰,遭遇赤眉軍先頭部隊阻擊,馮異大勝,降其將劉始、王宣等五千余人。赤眉軍首領樊崇等人大怒,盡起主力,前來華陰邀戰馮異。
  見赤眉大軍前來,不下二十萬人,部下皆勸馮異道:“兵法曰,歸師莫遏。不如閃開壹條道,讓赤眉軍順利東歸。赤眉軍壹走,取關中易如反掌。”
  馮異搖頭道:“赤眉軍壹出函谷關,馬上就將威脅帝都洛陽。我等兵力雖少,也當死守華陰,將赤眉軍堵在關中,絕不可使其東歸。赤眉軍無糧,不能持久,我等只須耗其糧食,挫其銳氣,赤眉軍不久必然自潰。”
  馮異扼守華陰,如同壹盞紅燈,阻住了赤眉軍東歸之路。眼看此路不通,赤眉軍其實完全可以改道,走守備空虛的武關,從南陽進入中原。然而赤眉軍卻偏偏死心眼,非要在華陰和馮異死磕不可,壹定要把馮異這盞紅燈變成綠燈,然後揚長而過。
  再說鄧禹接到劉秀詔書,起程返歸洛陽,從雲陽出發,過頻陽,渡汾陰,入河東郡,進至安邑,再抵大陽,已到黃河岸邊。只須過河向東,再有兩日路程,便可抵達洛陽。
  滔滔河水在前,天寬地闊,風急浪高,鄧禹停馬而觀,忽然慟哭。
  鄧禹生性驕傲,甚至是過於驕傲。當初劉秀遣他入關中,撥給精兵兩萬,手下大將,也任由他隨便挑選。鄧禹心高氣傲,早已成名的大將,如吳漢、耿弇等人,壹個也不選。鄧禹選了誰?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非赤眉軍首領,同名而已)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皆是寂寂無名之輩。鄧禹的潛臺詞就是:別看手下壹群蝦兵蟹將,但只要有我鄧禹在,壹切皆可搞定。而且,也只有選這些無名之輩,才能更顯出我鄧某人的能耐。
  然而,鄧禹終於在關中失敗,而且是慘敗。可想而知,壹旦回到洛陽,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執掌大軍,從而為自己雪恥正名。他的人生形象,也將永遠定格為壹名恥辱的敗將,被史官載入史冊,供後人譏笑檢討。
  這就是他鄧禹的終局嗎?不!他還沒有回到洛陽!
  此時,他手上仍有萬余精兵,他還有最後壹次翻本的機會,他還可以為命運作最後壹搏!壹勝遮百醜,他此刻最需要的,便是壹場勝仗。
  劉秀的詔書,已經嚴令他即刻返回洛陽。詔書固然不容違抗,但他的個人榮譽更須要捍衛。不管如何,他必須再挑戰壹次赤眉軍,贏得壹次勝利,為自己挽回榮譽。只要能挽回榮譽,哪怕劉秀日後治他欺君抗命之罪,他也將死而無悔。
  鄧禹臨河涕零,部下也無不感奮,皆願隨鄧禹作最後壹戰。鄧禹於是渡過黃河,反折向西,屯兵湖縣,遣使者邀馮異共擊赤眉軍。
  鄧禹和馮異的關系非同壹般,劉秀落難河北之時,兩人左膀右臂,共保劉秀,妳生火來我做飯,妳牽馬來我挑擔,稱得上是過命的交情。馮異的弟弟馮愔謀反,鄧禹顧念與馮異之私交,特意法外容情,保全馮愔之性命。鄧禹就覺得,他幫過馮異這麽大的忙,如今兄弟我有難,妳馮異無論如何,也得幫兄弟我壹把。
  此時馮異已經在華陰堅守六十多天,與赤眉軍前後數十戰,降赤眉軍將卒五千余人。所謂小刀割肉,壹切都在按預定計劃進行。鄧禹遣使前來邀戰,馮異持重謹慎,感覺鄧禹之計太過貪功冒進,實非良策,回書婉拒道:
  〖異與賊相拒且數十日,雖屢獲雄將,余眾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諸將屯黽池邀其東,而異擊其西,壹舉取之,此萬成計也。〗
  鄧禹接馮異之回書,悒然不樂,與鄧弘商議。鄧弘好戰,憤然道:“馮異不肯出戰,是怕妳搶了他的頭功。咱們不管,先打了再說。”鄧禹大喜道:“我也正是此意。沒有馮異,咱們照樣能贏。”
  劉秀見鄧禹不回洛陽,反而又折回關中,早知其意,大怒,命使者急攜詔書,宣敕鄧禹,嚴禁出戰。詔書措辭極其嚴厲,曰:
  〖慎毋與窮寇爭鋒!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以飽待饑,以逸待勞,折棰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
  劉秀發完詔書,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屯宜陽,壹方面接應馮異、鄧禹,壹方面力求壹次性解決赤眉軍,敕諸將曰:“賊若東走,可引宜陽兵會新安;賊若南走,可引新安兵會宜陽。”
  鄧禹鐵了心要與赤眉軍壹戰,劉秀的詔書也不可阻攔。鄧禹以鄧弘為先鋒,挑戰赤眉軍。赤眉軍也會用計,在輜重車中裝滿黃土,面上則薄薄地鋪上壹層豆,與鄧弘戰而佯敗,棄輜重車而走。鄧弘兵士餓了多日,見了滿車黃豆,更喜過見了滿車黃金,壹番哄搶,陣形大亂。赤眉軍引兵殺回,鄧弘軍大潰。鄧禹急忙領兵來救,馮異聞報,也迅即趕來馳援,赤眉軍兵鋒稍挫。
  馮異雖獲小勝,心中卻知士卒又餓又累,實在不堪再戰,於是提議休整數日。鄧禹有如輸紅了眼的賭徒,壹心想乘勝追擊,笑馮異道:“馮將軍何怯矣!”言罷,領兵再戰赤眉軍。馮異唯恐鄧禹有失,無奈之下,只得率眾同戰。
  赤眉軍奮勇,鄧禹與馮異大敗,死傷三千余人,兵勢潰散。
  鄧禹突出重圍,隨身僅剩二十四騎,無顏再見馮異,逃歸宜陽。鄧禹自知罪大,上書請辭大司徒,上梁侯(鄧禹原封酂侯,建武二年春,改封梁侯,食四縣)印綬。劉秀網開壹面,免去鄧禹大司徒之職,仍封梁侯依舊(古人雖然官爵並稱,但從處罰上講,剝奪爵位卻遠比罷官嚴厲。罷官還好,仍有機會東山再起,壹旦剝奪爵位,類似於今日之開除黨籍,幾乎意味著在政治上已判死刑)。數月之後,改拜鄧禹為右將軍。
  此後,鄧禹在軍事上再無建樹,改以任文職為主,日後雖仍排名東漢開國第壹功臣,終有名難符實之感。帝國其余戰區,將星璀璨,而占據帝國半壁江山的關中戰區,除了鄧禹本人之外,最終竟然無壹人入選雲臺二十八將,主帥鄧禹實也難辭其咎。
  【No.6 赤眉敗亡】
  再說被鄧禹活生生拖下水的馮異,跟著鄧禹慘敗,與軍眾失散,棄馬步行,走回谿阪,僥幸逃得性命,與麾下數人歸營,收集散卒,招募營保,又拼湊起數萬人,與赤眉軍約期再戰。
  馮異精選壯士三千,換上赤眉軍的衣服,預先埋伏於道路兩側。天明,赤眉軍驅先鋒萬人來戰,馮異遣數千人相迎。赤眉軍見馮異勢弱,以為其兵力不過如此,於是盡出主力,試圖壹口吞掉馮異。馮異這才悉出大軍迎戰。
  直戰至太陽西斜,赤眉軍氣衰,馮異伏兵盡起,衣服相亂,赤眉軍不能識別,眾遂驚潰。馮異壹路追擊,大破赤眉軍於崤底,降其男女八萬人。
  捷報傳來,劉秀大喜,特賜詔書,慰勞馮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公元二十七年正月,劉秀親臨宜陽坐鎮,靜待赤眉軍自投羅網。
  赤眉軍崤底壹敗,余眾尚剩十余萬人,然而已精銳盡喪,加上糧食匱乏,東歸之心越發急切,慌不擇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赤眉軍行至宜陽,正遇劉秀親勒六軍,嚴陣以待。
  赤眉軍早已不是當初的赤眉軍,饑寒交迫,心喪膽裂,忽遇大軍,驚震不知所為,只得遣劉恭談判投降,問劉秀道:“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
  劉秀答道:“待汝以不死耳。”
  赤眉軍已是走投無路,不投降只有兩個後果,要麽戰死,要麽餓死;投降的話,至少還能保命。首領樊崇於是領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歸降,獻傳國玉璽及從劉玄處繳獲的落星劍。劉秀將傳國玉璽自留,而以落星劍為長兄劉縯殉葬。
  劉秀命赤眉軍將士盡解兵器甲胄,堆於宜陽城西,高與熊耳山齊。又命縣廚賜食,赤眉軍將士皆得飽餐。
  次日清晨,劉秀大陳兵馬於洛水之濱,命赤眉軍列而觀之。劉秀挑釁地看著壹眾赤眉軍首領,說道:“有沒有後悔投降?我現在可以放妳們回去,歸營勒兵,和我壹決勝負,免得妳們口服心不服。”
  赤眉軍首領中,唯徐宣能識字,善應對,乃公推徐宣作答。徐宣叩頭道:“臣等出長安東都門,君臣計議,歸命聖德。百姓可與樂成,難與圖始,故不告眾耳。今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劉秀見徐宣所答,倒也文辭可觀,大笑道:“卿所謂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也。”又指赤眉軍諸首領,曉諭道,“諸卿大為無道,所過皆夷滅老弱,溺社稷,汙井竈。然猶有三善:攻破城邑,走遍天下,本故妻婦無所改易,是壹善也;立君能用宗室,是二善也;余賊立君,迫急皆持其首降,自以為功,諸卿獨完全以付朕,是三善也。”於是盡收赤眉軍之兵,置赤眉軍各首領與妻子於洛陽,每人賜宅院壹處、田地二頃。
  本年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楊音在長安時,曾對劉秀叔父劉良有恩,因此得以賜爵關內侯,與徐宣俱歸鄉裏,善終於家。謝祿則被劉恭刺死,為劉玄復仇。劉秀憐劉恭之義,赦而不誅。
  至於赤眉軍擁立的皇帝劉盆子,劉秀見其年少無知,心甚憐之,賞賜頗厚,封為趙王郎中。劉盆子日後雙目失明,劉秀又特地在滎陽劃出壹塊地皮,建為市集,以市集之稅供養劉盆子終身。
  縱橫壹時的赤眉軍,就此灰飛煙滅,其規模之巨、為禍之烈,前此未曾有之,後來也罕有其匹。而赤眉軍從西漢皇陵盜取的那些驚人寶藏,隨著赤眉軍的消失,也神秘地不知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壹大疑案。
  赤眉軍既滅,劉秀大軍撤回洛陽,開始全力經營中原。整個關中地區,則全權交托在了馮異手上。
  赤眉軍雖去,關中仍是壹鍋亂粥:延岑據藍田,王歆據下邽,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楊周據谷口,呂鮪據陳倉,角閎據汧,任良據鄠,汝章據槐裏,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余,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其中以延岑最具實力和野心,自稱武安王,拜置牧守,意圖霸關中為己有。
  馮異且戰且行,屯軍上林苑中。延岑引張邯、任良來攻馮異,馮異擊破之,斬首千余級。延岑敗走攻析,馮異追擊,大破之,降八千余人。延岑就此壹蹶不振,自武關走南陽,遁出關中。馮異從此威震關中,四方豪傑先後歸降。
  馮異在關中根基漸固,兵食日盛,於是誅豪傑不從令者,褒賞降附有功勞者,悉遣其渠帥詣洛陽,散其眾歸本業,務農桑,關中悉平。蜀帝公孫述素有圖謀關中之心,數度遣兵來犯,皆為馮異擊潰。
  馮異主掌關中,懷撫郡縣,申理枉結,出入三歲,上林成都,百姓歸心,私下尊號馮異為“鹹陽王”。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