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

幸運的蘇拉

歷史軍事

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 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 如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87章 西嶺連雲堡

大唐官 by 幸運的蘇拉

2019-5-20 19:44

  “是嗎?”段秀實擡起手來,示意高嶽說下去。
  “我涇原行營有兵約三萬,歷年朝廷自鄭、潁、滑三州輸送軍糧,轉運艱難,耗費驚人。而涇州本地編戶才五千,地廣人稀,和糴軍糧也是難上加難。可涇州山川環繞,水陸交通,草地肥美,可兼農牧,不如自三萬兵裏選壹萬人,推行軍屯,只要能年收取十萬石糧,光是腳價便可節約二十萬貫錢,隨後可用節約下來的錢整治器械,器械壹精,攻守便可無往不利。”
  聽到高嶽這話,段秀實暗中點點頭,心想孔目官說得是沒錯的,軍屯的最大意義不就在於此嗎?不過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於是他便繼續問高嶽:“逸崧,以妳的想法,是軍屯便利,還是民屯更好?”
  高嶽回答說:“依漢趙充國、諸葛亮之故例,可行軍屯。”
  “但軍屯效費如何,逸崧可考慮過?”
  “暫且沒有。”
  段秀實唔得聲,對高嶽說:“這樣好了,孔目院的事宜妳可在三五日內盡快處理完畢,隨後本節帥分配妳三十名健兒,盡快巡行涇州地界,勘察軍屯事宜。”說完,段秀實遞給自己卷軸,“這是我坐鎮涇原多年,繪制的
  ,逸崧妳可隨身攜帶。”
  高嶽便伸手將其接下。
  數日後,高嶽和雲韶道別,將孔目院的大小事務處置完畢後,讓給幾名別奏留後,自己則乘著馬,在三十名軍卒的簇擁下,順著安定城的外郭街道,向城外走去,當然也再次經過那座樂營,只見幾名盛裝艷麗的營妓,正在木柵後的小院內織造,其中兩位擡眼看了下騎馬經過的高嶽,還抿著嘴笑起來,互相竊竊私語下,大約在討論為什麽使府裏來了位年輕學士,怎麽卻沒有讓我們伴同宴遊呢?卻讓這群三大五粗的官健伴著這郎君出去。
  “唉,看來這些營妓也是百無聊賴。”高嶽的註意力只在她們織造的行為上了。
  出城約三裏處,面前便傳來轟鳴的水聲——自城西深峻的山谷裏,飛下白練般的水流,於馬前的谷地間切出壹道河流,是為閣川,比擬其仿佛自高閣而落的形態,往南匯入涇河,而阿蘭陀寺便處在這川對面的山林之間。
  而高嶽看到,那個叫明玄的主事僧,合掌低首,立在川這邊,好像等待自己很久了。
  巨大的水聲當中,高嶽便高聲詢問說,主事有何事?
  “孔目何事,我便何事。”
  這個和尚有點意思,莫非是要來報恩的?高嶽便繼續問說,寺中的明妙等僧人呢?
  明玄答曰:明妙先前和其他僧人因欠下巨額賭債,我又不肯出賣寺產,他們便誣陷排擠我,現在已被孔目勘破,他們又還不了債務,便趁夜逃走,往西蕃那邊去了。
  哦,看來是投奔敵國當阿師了,聽說西蕃也崇信佛教,這群僧侶應該不會失業的。
  “本孔目要去巡察州境,壹為邊戎,二為軍屯。明玄法師可有什麽能教我的?”
  “天文地理、五行草藥、農耕數算,明玄也都還是略懂的。”這老瘦和尚倒也不謙虛。
  高嶽哈哈笑起來,接著對身旁的官健說,給這位法師送頭馬來,兩名官健便牽著匹十馱馬來(唐軍安西士兵習俗,每十名士兵自備匹馬,用來馱運傷者,叫十馱馬),明玄便翻身上馬,晃悠悠地跟在高嶽的後面。
  “請孔目往西繼續走。”明玄建議說。
  高嶽便叫官健引路,幾名安西軍卒就不太高興,對孔目官嚷道:“天熱誰行路?”
  “巡察完後每人有三斤鹽的利好可領,若是抗命,那便枷籠伺候!”高嶽恐嚇這群軍卒說道,這是之前段秀實告訴他的。果然此話壹出口,那些軍卒官健各個都老實起來,舉著物什,前呼後擁向閣川上的木橋走去。
  策馬鞭蕭蕭,高嶽和明玄越過木橋,接著繼續沿著閣川的源頭走去。
  走走停停,半日過去,高嶽的衣衫在太陽炙烤下,開始被汗水浸濕,待到壹片林蔭下後,明玄擡起鞭梢,指著前方對高嶽說:“孔目請看,此處便是百泉和鹽倉。”
  安西軍卒三三兩兩蹲坐在樹蔭下飲水休息,高嶽則手搭涼棚,望著明玄所說的百泉之地:
  只見緩和的山丘內外,鋪滿了鮮美的草地,每隔壹段就有民戶田野,“高孔目,此地周圍數十裏,泉眼極多,都是源自閣川和山谷,四季不會幹涸,所以叫做百泉。”高嶽看著點點頭,然後說到,“按照法師所說,這裏的民居田地卻有些少啊!”
  “正是,利用還不到十分之壹。”說完,明玄又指著西邊壹處山崗上的倉廩,說那便是鹽倉,行營的食鹽全都運到此處儲藏。之前馬鎮西曾於此和西蕃大軍惡戰而敗績。“
  “食鹽乃是軍隊的根本,居然將倉廩擺設在州城外三四十裏處,如有敵襲,應變不及,未免太托大。”高嶽覺得這樣的布置實在不合理。
  隨後,明玄和尚順著百泉往北方指去,說百泉的暗水,壹直可通到州城北面的共池湖,這裏可算是整個涇州農地最菁華的地帶,高孔目如果想要軍屯,此地要最加留意。
  “可是若在此軍屯的話,西蕃來襲,又該註意什麽地方呢?”高嶽想著,便從行囊書笥當中抽出了段秀實贈予他的《安西行營軍界掌故圖》,展開細看了番,而後凝目望去,果然按照地圖所繪,在百泉和鹽倉西南處,在山嶺和閣川間,矗立著座高絕入雲的山堡,三面懸崖,臨水壹面乃是高原,“連雲堡......”
  “明玄法師,前方可是連雲堡?”
  “正是,連雲堡扼守州西的沖要之地,在堡上四境之地盡收眼底,向來是涇原的斥候之所。”
  “其上戍守有多少人?”高嶽便問那些靠在樹邊休息的安西軍卒。
  得到的回答是,連雲堡上有所烽鋪,內裏大約戍守五十名士卒,十張弓,“有些少啊......”高嶽心念道。
  然後他看看橫亙在連雲堡和百泉西北處的綿延青石嶺,細細揣摩著《掌故圖》,對安西軍卒說“今日到此為止,現在去鹽倉,我有文牒,可去那裏每人領取食鹽,今晚便宿於阿蘭陀寺中。”
  “哦!”三十名軍卒聽說有食鹽當津貼,各個高興地舉拳應聲。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