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歷史軍事

“父親!!!”
五更天、漆黑的月空下,秋日紫禁城中、壹聲悲戚的喊聲出現,聽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百八十八章 北上東出

家兄朱由校 by 北城二千

2023-11-19 16:12

  “放!”
  “砰砰砰——”
  當對射開始、戰場南北兩面發射的石彈在空中交織,隨後落入了對方的軍中。
  相比較拋射線,並且射程不過二三百步的簡易投石機,明軍射程三裏的十斤炮和射程二裏的五斤炮卻展露出了優勢。
  每壹門火炮瞄準城頭的投石機,炮聲如雷、白煙驟起……
  “砰……”
  “額啊!”
  “蹲下!都蹲女墻背後!”
  兩軍的石彈如隕石落入軍中,砸在城頭,明金兩軍都遭受了敵方的進攻,只不過相較於明軍步卒的死傷,金軍的損失更大壹些。
  數十臺投石機被石彈砸碎,連帶著投石手也被飛射的木塊奪去生命。
  戰場上充斥著哀嚎聲和呼痛聲,明軍的步銃手被砸死砸傷數十人,而這對於大軍來說,不過是微乎其微的死傷。
  “嗶嗶——”
  當明軍進入二百步範疇,各總旗官紛紛吹響了木哨,而所有步銃手也開始準備。
  大軍之中的三千刀牌手、長槍手也開始變陣,主動走到了第壹排。
  明軍整支隊伍開始從直線的壹字長蛇陣,變為極大弧度的U形陣,類似雁形陣將他們面前二百步距離的金軍營壘包圓大半。
  同時、後方的五斤炮陣地也開始向前移動。
  這壹切的變動讓躲在殘檐斷壁營壘之中的金軍不由緊張,紛紛咽了咽口水。
  十斤炮幾乎將金軍城頭的上百架投石機摧毀了大半,讓他們不能有效的對距離城墻外二百多步的明軍先登軍發動進攻。
  好不容易等炮聲停下,代善再伸出頭時,只見到了已經推進壹裏的五斤炮車,而它們距離營壘只有不到五百多步的距離。
  這點距離對於拉拽它們的挽馬來說,不過是壹盞茶的時間罷了。
  明軍先登軍和金軍城外營壘保持著二百步的距離,雙方壹度僵持著,而代善也呵聲道:
  “投石機呢!”
  “貝勒……這……這投石機只剩十七架了。”壹旁剛剛清點歸來的甲喇額真壹臉難看,而代善聞言有些氣郁。
  金軍火炮本來就不如明軍,加上復遼之役中對明軍作戰的失敗,撫順等城池被奪走,軍中的劣質鐵炮便只有三百來門了。
  眼下全軍精銳的火炮,還是復遼之役前,從明軍手裏搶來的不少佛朗機炮,而這些炮也被莽古爾泰帶著南下去叩關大寧府去了。
  只是莽古爾泰這個蠢貨,走了這麽多天,居然壹點消息都沒有傳回來……
  “營壘的大軍先撤回來!”
  無奈、代善只能放棄了城外的營壘,而旁邊的固山額真也迅速傳令。
  很快營壘內的金軍開始不斷的後撤,通過護城河的石橋壹點點退入城內。
  對此、明軍先登無動於衷,而是看著他們撤入城內,沒有追擊的想法。
  沒有豁口、單純的強攻城門是拿不下的,就算拿下來,死傷的將士也讓熊廷弼承受不起。
  “建虜這是放棄城外的營壘了。”孫應元放下雙筒千裏眼,有些惋惜的開口。
  “城外營壘已經被打殘,現在五斤炮壓陣,以他們的營壘工事根本擋不住這麽多五斤炮的平射,退守是是正常的。”
  熊廷弼倒是看得很開,他知道代善不可能讓金軍送死,畢竟復遼之役把建虜的男丁直接打得斷層,現在他自然舍不得犧牲太多真虜。
  如果真到了事不可為的時候,代善絕對會棄守亦東河城,也不會賭上六千兩紅旗的性命。
  沒了兩紅旗,他就沒有了和莽古爾泰、黃臺吉分庭抗爭的本錢。
  也就是在他這樣的自保想法下,明軍輕而易舉的占領了護城河外圍的營壘,而與此同時明軍的五斤炮也前推到了距離城墻二百步的距離。
  “定射裝填、東北角豁口,預備……”
  “放!”
  “砰砰砰——”
  伴隨著木哨聲響起,數百門五斤炮開始了炮擊,它們瞄準城墻的豁口開始不斷地射擊石彈,而同時、十斤炮的陣地也開始移動。
  伴隨著炮手的移動,他們同時帶來的還有雲車和呂公車等攻城器械。
  站在城門樓上,望著炮擊之後消停的明軍火炮,以及明軍不斷推動的雲車和呂公車,代善的額頭滿是汗水。
  他在撤退和死守這種兩難的選擇中不斷糾結,最後還是覺得先撤退要好。
  “安排城中的婦孺先騎馬撤退回亦迷河城。”代善轉身吩咐起壹名甲喇額真,而對方也當即去辦。
  “死守半個時辰,半個時辰後全軍撤往亦迷河城!”
  代善拔出腰間的長刀,對四周的金軍將領大聲下令,而他的話也讓眾人松了壹口氣。
  亦東河城沒有什麽耕地,老弱婦孺也不過只有壹些負責後勤的金軍家眷。
  只要這群家眷撤走,他們完全就可以拋棄亦東河城,退往亦迷河城。
  兩者距離接近二百裏,除非明軍做好了北上四百裏的打算,不然不可能會打到那裏。
  如果真的打到那裏,那也就說明熊廷弼他們不是佯攻,而是主力了。
  代善想的很好,只是他低估了明軍的攻城能力。
  “嗶嗶——”
  “砰砰砰——”
  刺耳的哨聲響起,明軍火炮再度發動炮擊,這讓所有金軍紛紛下意識蹲在女墻背後。
  期間有不少倒黴蛋被石彈砸破女墻,連帶著被砸死,但更多人則是低著頭躲過了這壹劫。
  好不容易等炮聲停下,等他們起身時、明軍先鋒已經推著雲車渡過了護城河,開始搭起雲車和呂公車準備攻城。
  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知道怎麽抓住間隙攀爬,盡可能的保護自己。
  但饒是如此,危險性還是很高的。
  起身的金軍第壹時間發現了明軍的舉動,當雲車的雲梯搭在女墻豁口,金軍士卒紛紛動手,將城頭上堆積的滾石檑木狠狠朝下砸去。
  “明狗,老子請妳吃頓好的!”
  這些滾石檑木輕的三四十斤,重的有五六十斤重,即便身著三重甲,但被砸上那麽壹下,也不是壹般人能抗住的。
  但到了這種時候,明軍的步槍威力就顯現出來了。
  按照朱由檢所繪制的攻城圖,在三千刀牌手踩著雲梯攻城的時候,明軍的六千步銃手則是瞄準了每個女墻的豁口,每四人壹個豁口的集中射擊。
  這其中,自然會誤傷到己方同袍,但戰爭不是遊戲,些許的誤傷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當戰爭開始後,壹些金軍根本就沒有反攻,僅僅是舉起石頭準備砸下的壹瞬間,就被明軍步銃手進行了集火絞殺。
  “砰砰砰”的槍聲絡繹不絕響起,代表了壹群被收割的金軍。
  在這樣的進攻下,金軍連近戰冒頭都做不到了,只能壹人舉盾防禦,壹人舉起檑木和石塊進行反擊。
  只是這樣的反擊力度相比較明軍的人數,如同滄海壹粟般難以比擬。
  在反擊中,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明軍士卒登上城墻,拔出短兵與之肉搏。
  不過即便如此,正面的戰場上,騎在馬背上用雙筒千裏眼觀戰的熊廷弼也能時不時看到明軍的士卒受傷。
  有些石塊徑直砸在了明軍士兵的腦袋上。
  劇痛過後壹些明軍士兵瞬間失去了知覺,從梯子上摔下來。
  袍澤們默默看了壹眼便頂上了空缺,順著梯子奮力向上爬去。
  他們中不少人都認識,是相識多年的兄弟,但戰場沒給他們緬懷和心痛的時間,壹分壹秒的遲疑,都是對自身的不負責。
  更何況他們知道、摔下去的袍澤將有專業的人進行救治……
  由於朱由檢所設立的醫學院,加上晚明外科大家陳實功的教導,明軍的外科醫學生數量並不少。
  壹名外科醫學生可以教導十名軍醫,而軍醫的數量在軍中本就不少。
  因此、摔下去的明軍士卒立馬被其他人拖向了後方,由躲在營壘之中的明軍軍醫進行醫治。
  正如朱由檢所說的壹樣,壹流的軍隊往往打的是後勤和戰鬥意誌這兩樣東西。
  明軍的戰鬥意誌是根據賞銀和撫恤田決定的,而後勤這塊也是同時代的世界之最。
  拖到後方的傷兵當即接受了救治,用高濃度蒸餾的烈酒將傷口消毒,隨後縫合傷口、裹上專門的草藥和紗布,大量因為外傷而倒下的明軍就被保住了性命。
  由於身著甲胄,身體的傷勢大多都是外傷和暈倒或者內傷,諸如動脈給割斷而失血的人是罕見的存在。
  也幸好他們是罕見的存在,不然以明軍眼下的外科實力,對於輸血這壹難題還無法攻克。
  在這樣的醫療後勤保障下,不少明軍士卒都頂著壓力向城頭攻去,而伴隨著明軍火炮的再度響起,原本被轟開的豁口再度被擴大。
  石塊摔落,夯土垮塌,在冷兵器時代堅不可摧的城墻最終倒在了火炮的面前,而眾多等待攻城的明軍刀牌手也紛紛朝著豁口湧去。
  “下城,堵住豁口!”
  代善反應很及時,他壹直關註著豁口處。
  在發現豁口被轟開後,他立即帶領了兩個牛錄下城墻,將豁口第壹時間堵上並且命令城墻豁口兩端的人用檑木和石塊堵上豁口。
  亦東河城的兩紅旗金軍訓練有素,即便面對遼東精銳兵馬,他們也沒有壹絲壹毫的慌亂,而是有條不紊的執行著既定的步驟。
  豁口處成為了絞肉機,兩方重甲步卒正面開始了碰撞,不斷地擠壓,不斷地有人受傷被拖拽出去。
  金瓜錘和狼牙棒、斧頭成為了雙方的最愛,每分每秒都有人滿臉鮮血的倒下,而在本陣的熊廷弼和孫應元默默看著這壹切,情緒沒有壹絲壹毫的波動。
  壹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血腥的,無法承受的人就老老實實回家,而不是在戰場上拖累自己的同袍。
  壹個將領如果無法冷靜,那就無法避免更大的傷亡……
  “再運送壹些石塊、木料來城頭,不夠就拆屋子!”
  豁口交戰的後方,眼看兩軍陷入了焦灼的攻防戰,代善也察覺到了修補豁口的材料不足。
  他對那些將領厲聲責斥道:“備戰物資怎麽用,這些還用我來教妳們嗎?”
  隨著戰鬥的深入,城頭儲備的那些滾石檑木竟然已經告急。
  代善顯然還是有些低估了明軍的戰鬥力和執行力。
  面對如此嚴密的防守,明軍的軍心竟然沒有絲毫的動搖。
  這樣的意誌和戰力,在復遼之役中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幾次,即便是威寧營堡的山西兵,也不過在承受了壹成不到的死傷就開始撤退了。
  再看明軍、先鋒軍的死傷已經在壹成左右了,但他們依舊在悍不畏死的發動進攻。
  “黃臺吉說的沒錯、不應該給明軍時間的……”
  這壹刻、代善想起了當年沈陽之戰後黃臺吉的話,此刻只覺得無比後悔。
  當時如果金軍忍得下死傷,壹口氣拿下遼沈,哪怕死傷兩三萬女真勇士,那也比眼下要好多了。
  有了遼東半島,他們不可能這麽被動。
  給足了明軍訓練的時間,現在反倒是他們不如明軍了。
  咬緊牙關,代善扭頭瞅了壹眼後方,只見壹些金軍正緊張的沿著馬道驅趕著騾子、馬匹將壹些守城器械上城。
  這壹點他還是很滿意的,只是守城器械再多也沒有用了,眼下的金軍死傷已經達到了壹成,按照以往對陣明軍的慣例,頂多兩成、己方就會潰敗……
  想到這裏,代善的心跳開始加速,大腦充血,不斷地再想對策,但沈悶的火炮聲無時無刻不在打斷他。
  不等他想出什麽好主意,倒是他壹直期盼的人立了功……
  “駕!駕!”
  明軍本陣,伴隨著塘騎從側面奔襲而來,正在觀摩戰場的熊廷弼和孫應元等壹眾將領紛紛側目看去。
  這塘騎策馬上前,隨後壹氣呵成的翻身下馬,並將懷裏的軍情交出。
  “經略,這是大寧府的軍情!”
  “嗯?”聽到大寧府有軍情,所有將領都皺起了眉頭,意識到了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果然、當熊廷弼搶過軍情打開的時候,上面的軍情和他猜想的大差不差。
  “莽古爾泰帶兵壹萬二叩關大寧府。”
  熊廷弼轉頭對孫應元說出了這句話,而身後的壹些將領也露出了驚詫的表情。
  他們倒是沒想到、都到了這種時候,建虜還敢玩圍魏救趙的手段。
  不過對於這個消息,諸多將領沒有什麽驚慌的表現,只因為在出征前熊廷弼就做好了壹切的準備和安排。
  “大寧府有賀世賢帶著六個營的兵力駐守三座城,廣寧府也有三個營,莽古爾泰想叩關也得看看能不能打得過賀瘋子。”
  合上軍報,熊廷弼不再多說,而是繼續圍觀戰場的局勢。
  時間在壹點點的過去,而負責防守的代善眼看己方軍隊死傷快要超過兩成,只能硬著頭皮無奈下令道:
  “全軍撤往亦迷河城!”
  “嗶嗶——”刺耳的木哨聲響起,伴隨著木哨聲響起,金軍開始從城頭撤下,步步為營的撤退。
  戰場之上、軍隊最難的不是怎麽上去打,而是怎麽撤下來。
  古往今來許多戰役和戰爭都是敗在了撤退以上,這壹點不管是東西方都壹樣。
  “全軍止步,窮寇莫追!”
  當明軍先鋒軍的三名參將看到金軍步步為營的撤走,當即就下令全軍不得追擊。
  這讓眼紅建虜首級的明軍紅著眼,眼睜睜的看著金軍慢慢撤走。
  等建虜撤走百余步後,三名參將才下令繼續追擊,同時將消息傳給了後方的本陣。
  “大軍入駐亦東河城,隨軍民夫好好休息三日,等待後續糧草運抵後開墾耕地,將消息傳回遼東,轉給殿下,請示殿下是否還要繼續行軍。”
  得到金軍撤退的消息,熊廷弼很明白見好就收的道理。
  拿下了亦東河城,對其之後的不斷開墾,讓這裏打造成明軍日後掃虜的前哨站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他們始終是佯攻,而不是主力,而他也不是掃北統帥,而是壹支偏師,自然無法做出是否追擊的決定。
  盡管明軍的補給可以支撐他們這三萬多人進攻亦迷河城,但輜重線拉的太長,加上莽古爾泰在他們側翼,說不準會有被斷輜重線的風險。
  因此、熊廷弼才決定暫時不再北上,而是準備先把長城到亦東河城之間的這三百裏長平原先吃透再說。
  熊廷弼想要打下亦東河城也是為了這三百裏長,近三千余萬畝的平原給吃下,用來安置山東難民,不然他頂多按照朱由檢說的僵持罷了。
  現在地盤打下來,剩下的就是開發了。
  想清楚壹切,熊廷弼開始帶著大軍進入亦東河城,而也在他們進入亦東河城的時候,距離他們六百余裏外的長白山脈之中,也在爆發著不小的戰事。
  “嗶嗶!”
  “砰砰砰——”
  長白山道之中,伴隨著木哨吹響、熟悉的五斤炮再度作響,不過不同於熊廷弼等人的平原作戰,此刻的五斤炮正在狹隘的河谷進行作戰。
  “轟隆”的炮聲和“砰砰”的石彈命中城墻聲不斷在河谷回響,而它們所進攻的目標,赫然是建州通往輝發城三百裏山道上無數石堡的其中壹座。
  “按察、這建虜跟個老鼠壹樣,四處建堡,石堡壹被轟塌就撤走,跟個牛皮糖壹樣,忒是可恨!”
  河谷山道之上、當王寵的聲音響起,他身旁壹名身材精瘦的將領也對應開口道:
  “這石堡打下也有好處,算是為我建州縣收復壹個個屏障了,就是瞧著他們這十裏壹堡的模樣,恐怕戰事結束前,我們頂多不過行進壹二百裏罷了。”
  當這名身著甲胄的將領開口,仔細看去,這不正是當初被朱由檢調為遼東按察副使的盧象升麽。
  只是盧象升身為壹個文官,身著甲胄的模樣若是被朝中那群文臣看到,或許多半會迎來嘲諷。
  在朝中文官看來,文官著甲簡直就是自甘下賤的行為。
  他們眼中的文官領兵,就是坐鎮中軍,羽扇綸巾,談笑中檣櫓灰飛煙滅,大局在握的場景。
  類似盧象升、孫傳庭這種身為文官還著甲上陣殺敵,反而是落了下乘,不為他們所喜不說,還要被他們出言譏諷。
  不過、那也是以前的場景了,眼下盧象升和孫傳庭作為齊王黨,估計那群會譏諷他們的文官,眼下只能在面對他們時賠笑。
  “這壹戰打完,按察您應該也要高升了。”
  臉上猙獰傷勢的王寵對著旁邊的盧象升壹笑,而他們身後的壹些將領也紛紛笑了出來。
  這次掃北之役,明眼人都能看出,齊王是在有意的給盧象升分軍功。
  不然按照官職來說,進攻輝發城這種重要的事情,應該是交給賀世賢、或者孫應元親自領兵才對。
  哪怕不是二人,也應該是在朝鮮鏡城駐兵的尤世功,而輪不到盧象升。
  盧象升能撈到這個好差事,顯然是齊王的刻意為之。
  這壹點、和盧象升相處了兩年半的王寵等人都能看出來,所以才會提前慶祝盧象升高升。
  對於他們的慶祝,盧象升並沒有覺得很高興,而是覺得自己肩上的壓力更重了。
  齊王對他的照顧,導致了他壹個天啟二年出身的進士,在短短四年的時間,直接從進士跳到了從四品的按察副使。
  要知道、天啟二年進士共四百零九人,而作為狀元的文震孟是也不過是壹個還在翰林院擔任修撰的從六品官員罷了。
  其他和盧象升壹起入朝考上進士的,也大多是正七品、從七品等官階。
  由此便不難看出、朱由檢對他的恩寵有多大了。
  不過也正是這樣的恩寵,讓盧象升倍感壓力,想要做出壹些功績來回報朱由檢。
  這壹戰打完,他再差也能再提壹階,成為正四品的按察使,不用頂著壹個副的名頭了。
  對於二十六歲的盧象升來說,這樣的年紀成為壹省按察使,確實是天大的殊榮和恩寵了。
  只是他個人來說,卻並不想用這種的方式升官,他很想在這壹戰中打出點什麽東西。
  但是當他擡頭看了看眼前矗立在河谷之間的石堡,便也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可能了。
  從建州到輝發城,壹路兩側都是高山,不可能有伏兵,有的只有壹座座難啃的石堡。
  不過這些石堡對於有火炮的明軍來說,攻克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盧象升穩紮穩打,每個石堡都將是他的功績。
  可以說、朱由檢給他選了壹條最安全,最容易混取功勞的路,但這條路、卻並不是他想走的路……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