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壹臣

青史盡成灰

歷史軍事

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壹大壹小兩個孩子,緩慢前行。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只有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百六十壹章 大明群賢

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

2022-12-9 22:32

  朱元璋面對壹個很奇怪的狀態……明明是光復大都,明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但是縱觀整個局勢,卻呈現出下面熱,上頭冷的情況。
  民間的慶祝壹波接著壹波,壹浪高過壹浪。
  大家夥憧憬著天下太平,再也不用打仗,從此安居樂業,百業興旺。
  有些商人已經想著把生意做到北方,大發利市。
  更多的百姓則是覺得恢復故土,大明朝超越以往,洗雪恥辱,反正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但讓人無語的是大明的朝堂,從上到下的官吏,甚至包括國子監,翰林院,詹事府……這些文臣聚集的地方,都呈現出詭異的安寧。
  他們的不積極,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應天的報紙都忍不住了,發文譏諷:朝中諸公,只願羈縻,不願擊敵。
  張相督師,本以為是天大榮耀,現在卻發現,原是諸公受不得風沙。
  大明文臣,竟文弱至此嗎?
  民間的怒火在迅速升騰,面對這個局面,李善長簡直成了風箱裏的老鼠。
  他太懂這幫東西想什麽了,當初讓他們去山東,那可是聖人之鄉,都沒人願意去。
  現在讓他們去更北,更苦寒的大都,面對遍地胡人,他們更不願意了。
  不只是禮部不想分配科舉名額那麽簡單,工部也不願意去修長城,修運河。刑部也不想去處理那些胡人的案子。吏部也不想任用北方人士。戶部也不願意出錢填補窟窿……
  總而言之,開疆拓土了,壹大塊肥肉放在嘴邊,塞進了嘴裏,只要嚼兩下,就能咽下去,可人家就是不動牙齒。
  妳還有什麽好說的吧?
  憋來憋去,甚至出現了呼聲,要不令宗室守疆,分封實邊算了。
  這個建議提出來,僅僅是小範圍流傳,就有壹個人站了出來。
  正是馬皇後。
  “陛下手下群賢雲集,出的主意都高明得不得了。太子尚且不到十歲,又是儲君,沒法北上,皇次子和皇三子身體弱,似乎也不合適。就讓皇四子北上大都。考慮他感脫下開襠褲沒幾天,我這個當娘的跟著北上,每天給他洗衣服做飯,哄他睡覺,別讓孩子嚇哭了。”
  馬皇後怒火沖天,朱元璋哪裏聽不出來。
  “妹子,妳別說氣話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穿開襠褲的鎮守邊疆,咱大明還是有些人的。”
  馬皇後冷哼,“什麽人?是禮部群賢?還是戶部高士?這幫東西憋著什麽屁,妳不清楚?他們不願意吃苦,不想割肉,就反過來欺負小孩子!這到底是誰的天下?以臣欺君,通通該殺!”
  好家夥,連馬皇後都忍受不住了。
  什麽都好,萬萬不該提出藩王戍邊的建議啊!
  就算真的如此,那也要等幾年吧,至少讓孩子長大了才行,哪有這麽迫不及待的?妳們不願意吃苦,就讓孩子替妳們受罪?
  這還有天理,有王法嗎?
  朱元璋伸手,將馬氏按在座位上,隨即笑道:“妹子別慌,咱早就看這幫東西不順眼了,但是咱們要處置他們,總要有個名目才是。”
  馬皇後深吸口氣,“什麽名目?妳不向來是隨心所欲,想殺誰就殺誰嗎?”
  朱元璋呵呵道:“妹子又說笑話了,咱現在已經光復大都,論起格局,超越了趙宋,正在直追漢唐。咱做事總要深思熟慮才行。”
  馬氏扭頭,直視著朱元璋,認真道:“重八,妳別昏頭了,眼下的大明,比漢唐差遠了!漢唐的文人,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是巴不得沙場建功,捐軀為國的。妳看看妳手下的那幫人……除了張先生之外,又有誰是能吃苦的?依我看啊,指望著這幫人,超越漢唐。估計是沒戲了,能不被他們氣死,就算妳命長了。”
  這幾句話說得老朱臉上通紅,幾乎無言以對。
  “妹子,趙宋三百年頹靡,元廷百年暴虐,早就摧毀了士人的骨氣,取而代之,盡是頹靡自私,斤斤計較,鼠肚雞腸,門戶之見,小人伎倆……越是到了大事情上,就越是如此。咱也是倒了黴,遇上了這幫東西!”
  朱元璋唉聲嘆氣,相當無語。
  馬皇後見丈夫如此,也漸漸平復心緒,反而安慰道:“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看起來只能壹點點來了,妳可有什麽辦法嗎?”
  朱元璋臉上帶笑,隨手拿出了張希孟給他的文章。
  “妳瞧瞧,這不是先生快馬加鞭,送到咱手上的。”
  馬氏接在手裏,簡單看了看,就忍不住道:“先生格局高遠,雖古聖先賢也比之不上……只是先生良苦用心,這幫文臣未必能做到百分之壹!”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們做不到,咱就逼著他們做到。妳看啊,有了這個大壹統,接下來該怎麽做,咱心裏就有譜了。”
  朱元璋的嘴角上翹,露出了壹個嚇死人不償命的笑容。
  終於,皇帝陛下要出手了。
  朱元璋下旨,召集諸部九卿,悉數前來議政。
  諸臣當中,張希孟在大都督師,參政賈魯還在修河治水,除了他們之外,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參知政事朱升,參知政事吏部尚書楊元杲,參知政事禮部尚書李習,戶部尚書楊思義,兵部尚書陳亮,刑部尚書周禎,稅務部尚書汪廣洋,外務部尚書毛貴,工部尚書單安仁,禦史大夫楊憲,禮部侍郎掛尚書銜陶凱,翰林學士宋濂,門下省侍郎姚廣孝……這些大明群賢,幾乎壹個不缺。
  其實眼下大明的官制,已經和歷史上大不相同。
  中書省作為政務核心,已經進化出不同的層次。
  比如李善長是首相,總領政務,朱升是參政,輔佐李善長。而壹些資深的尚書,也會被授予參政頭銜,行尚書事。另外壹些實際負責政務的侍郎,也會被加尚書銜。
  老朱在有意增加尚書數量,打破六部格局,同時也在增加副相數量,瓜分首相權力。
  未來朝局演化的趨勢,多半會是群相,加上相當數量的尚書,構成比較穩定的中書省格局。
  只不過官制設計再精妙,也不能解決官吏怠惰昏聵的問題。
  今日的朱元璋,就是帶著滔天怒火,面對著自己手下的群賢。
  “這幾日都說咱們光復了大都,拿回了燕雲之地,論起國勢,已然勝過趙宋,這點咱是認可的,也著實高興。可是朝中出現的壹些事情,讓咱突然想明白壹件事。”
  老朱看了看李善長,這位李相公渾身壹哆嗦,汗毛都豎起來了。
  “李先生!”
  到底還是逃不掉,李善長急忙躬身,“臣在。”
  “咱這些日子就在想,趙宋為什麽不願意北伐,許是打不過。可明明有嶽飛壹般的名將,有嶽家軍壹般的悍卒,卻還是裹足不前,寧可自毀長城,也不願意北伐中原……”朱元璋突然笑道:“李先生,妳說會不會大宋的重臣們,知道就算北伐成功了,他們也沒有好日子過,索性不如不伐!”
  李善長壹怔,額頭冒汗,慌忙道:“上位,趙宋王朝最是沒有骨頭,沒有出息,君臣上下,皆是如此,簡直千古之恥!”
  朱元璋擺手,“不要這麽說,咱看過史冊,發現不光是趙宋如此,東晉偏安壹隅之後,也是樂享江南,不願意北伐。每每有人提出來,也是百般掣肘,頻頻使絆子。”
  “偏安王朝,大約都是這樣吧!”
  “可是咱就不明白!為什麽剛剛立國的大明朝,也有這種偏安的習氣?難道咱成了大宋的皇帝嗎?”
  老朱陡然提高聲音,壹聲叱問,嚇傻了群臣。
  人們尚在遲疑,李善長竟然第壹個跪下來,老淚橫流。
  “上位,臣等有罪,請上位責罰!”
  老李這壹請罪,其他人也都不敢端著,紛紛跪倒,口稱有罪。
  朱元璋怒視著他們,鼻子裏哼了壹聲,“罪倒是談不上,只是居心不良罷了!寧可讓咱的兒子去吃沙子,也不願意自己吃苦北上。這個算盤,著實精明啊!”
  又是誅心壹問,好幾位尚書已經冒汗了,至於陶凱,呼吸急促,幾乎昏厥。
  “咱不妨告訴妳們,九州之地,上下壹體,謂之大壹統!”
  老朱猛然掏出張希孟的文章,高高舉起。
  “這是張先生所寫,也是咱的意思!日後咱或許會派遣藩王戍邊,但是地方官制,必須內外壹體,邊疆百姓,與應天子民,壹般不二!要是做不到這壹點,就不配稱為大壹統!”
  朱元璋對李善長道:“李先生,妳起來,把這篇文章接過去,仔細瞧瞧。”
  李善長慌忙爬起來,心怦怦亂跳。
  哪怕張希孟不在應天,依舊把他拿捏的死死的。
  李善長顫抖著接過文章,哆嗦著看了看,便說道:“張相言之有理,我大明確實要超越秦漢,建立更加高明的大壹統!”
  朱元璋冷哼道:“既然如此,總不能光說不練吧?妳有什麽主張?”
  李善長腦筋快速轉動,突然想到了壹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上位,能不能把中書各部,壹分為二,派遣壹半官吏北上大都,然後每隔三年壹個輪換,如此循環往復。使得官吏能夠熟悉南北狀況,心懷天下,不至於有樂享偏安之心!”
  朱元璋微微壹楞,脫口而出道:“似乎也是個辦法!”
  再看下面的大明群賢,竟然齊齊臉色慘白如紙……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